1. 首页 > 知识

野旷天低树出自孟浩然的什么诗

野旷天低树出自孟浩然d的《宿建德江》

孟浩然,唐代诗人。(一说名浩),汉族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樊)人。字浩然,世称「孟襄阳」,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"王孟"。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。因他未曾入仕,又称之为孟山人。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。曾隐居鹿门山。

孟浩然的一生,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,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。他虽然隐居林下,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,和诗人王维、李白、王昌龄也有酬唱。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,咏物的狭窄境界,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,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,并得到时人的倾慕。

李白称颂他「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」,杜甫礼赞他「清诗句句尽堪传」。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。他死后不到十年,诗集便两经编定,并送上「秘府」保存。现有《孟浩然集》。

《宿建德江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。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,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。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,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,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。第一句点题,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;第二句中“日暮”是“客愁新”的原因;最后两句,因为“野旷”所以天低于树,因为“江清”所以月能近人,天和树、人和月的关系,写得恰切逼真。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,后两句为借景抒情,描写了清新的秋夜,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。全诗淡而有味,含而不露,自然流出,风韵天成,颇有特色。

作品原文

宿建德江⑴

移舟泊烟渚⑵,日暮客愁新⑶。

野旷天低树⑷,江清月近人⑸。

注释译文

词句注释

⑴建德江:指新安江流经建德(今属浙江)西部的一段江水。

⑵移舟:划动小船。泊:停船靠岸。烟渚(zhǔ):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。烟,一作“幽”。渚,水中小块陆地。《尔雅·释水》:“水中可居者曰洲,小洲曰渚。”

⑶客:指作者自己。愁:为思乡而忧思不堪。

⑷野:原野。旷:空阔远大。天低树:天幕低垂,好像和树木相连。

⑸月近人: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。

白话译文

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,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。

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,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作者是谁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作者是谁

    临江仙,作者,,语言,秣陵,建康,宣告,台路,李格,饮酒,老死,金石,山东章丘,李清照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【作者】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?云窗雾阁常扃。柳梢梅萼渐分明。春归秣陵树,人老建康城。感月吟风多少事,如今老去无成。谁怜憔悴更凋零。试灯无意思,踏雪没心情。译文庭院很深很深,不知有多少层深,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。骋目四望,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。在古秣陵城的周围,树木渐绿,宣告春已归来,但我却无家可归,看来...

  •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是谁写的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是谁写的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,作者,,漱玉,时代,中原,秣陵,状态,男性,情况,创造,精神,心理,李清照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。根据词序,此词仿照欧阳修的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而作。上片写春归大地,词人闭门幽居,思念亲人,自怜身世;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,进而追忆往昔,对比目前,感到一切心灰意冷。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,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。全词格调苍凉沉郁,几乎全以口语入词...

  • 古诗三首山行的意思

    古诗三首山行的意思

    山行,意思,,白云深处,情感,山林,枫林,注释,教育部,修改,收入,北方,风华,《山行》的意思是: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,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。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,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。《山行》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。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,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,山路、人家、白云、红叶,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。在这首诗中,杜牧以情驭景,敏捷、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,并把自...

  •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

   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

    不孝有三,,失和,男人,民间,继承,注释,情况,比较严重,提升,导致,第一,不孝有三是指不阻止父母做错事、不做奋斗、不生儿育女。不孝有三,是指:1、第一不孝是说:明知父母做错事,还曲意顺从、迎合他们,结果陷亲于不义,是不孝顺的表现。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,他的父母失和,父亲杀死了母亲,埋在马厩下面。父母失和,大打出手的时候你不阻止,母亲被父亲杀死,那么,父亲死后,还让母亲埋在马厩下面,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。纵容父亲为恶,让父亲得到一个...

  • 野旷天低树是孟浩然的哪首诗

    野旷天低树是孟浩然的哪首诗

    野旷天低树,孟浩然,诗,,情感,建德,暮宿,天和,海上,流出,原因,低于,描述,妈妈,宿建德江《宿建德江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绝句。全诗为:移舟泊烟渚, 日暮客愁新。 野旷天低树, 江清月近人。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,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。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,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,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。它虽然露出一个“愁”字,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。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,因而以舟泊暮宿...

  • 宿建德江是什么季节

    宿建德江是什么季节

    宿建德江,,建德,暮宿,第二,江边,第一,原因,低于,天和,漫游,流出,秋天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,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,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。第一句点题,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;第二句中“日暮”是“客愁新”的原因;最后两句,因为“野旷”所以天低于树,因为“江清”所以月能近人,天和树、人和月的关系,写得恰切逼真。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,后两句为借景抒情,描写了清新的秋夜,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。《...

  •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是谁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是谁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,,篇章,中原,建康,期多,典雅,秣陵,语言,江苏南京,李格,恢复,李清照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。根据词序,此词仿照欧阳修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而作。上片写春归大地,词人闭门幽居,思念亲人,自怜身世;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,进而追忆往昔,对比目前,感到一切心灰意冷。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,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。全词格调苍凉沉郁,几乎全以口语入词,明...

  •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,作者,,中原,情感,性情,上有,口语,切心,心理,早期,金石,状态,李清照李清照(1084—约1151),宋代女词人。号易安居士,齐州章丘(今属山东)人。早期生活优裕,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。金兵入据中原,流寓南方,明诚病死,境遇孤苦。所作词,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,后期多悲叹身世,情调感伤,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。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,自辟途径,语言清丽。论词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、情致...

  • 大众途岳330是多大排量

    大众途岳330是多大排量

    大众途岳330,排量,,发动机,红色,检查,注释,全名,港澳,确保,大陆,核心,公司,2.0L大众途岳330的排量是2.0L。发动机的最大马力是186Ps,最大功率是137kw,最大扭矩是320nm,进气形式是涡轮增压。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,如内燃机(往复活塞式发动机)、外燃机(斯特林发动机、蒸汽机等)、喷气发动机、电动机等。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总觉得尾标数字越大越好,于是大众便将车辆后方的排量注释改为了扭矩注释。...

  •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是谁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是谁?

    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的作者,,中原,切心,建康,金石,词人,状态,无限,口语,事件,中州,李清照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。根据词序,此词仿照欧阳修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而作。上片写春归大地,词人闭门幽居,思念亲人,自怜身世;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,进而追忆往昔,对比目前,感到一切心灰意冷。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,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。全词格调苍凉沉郁,几乎全以口语入词,...

  • 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的作者是谁?

    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的作者是谁?

    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,作者,,价值,长江,白发,青山,英雄,奔腾,板桥,居庸关,金马碧鸡,江上,杨慎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,不再回头,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,争什么是与非、成功与失败,都是短暂不长久,只有青山依然存在,依然的日升日落。江上白发渔翁,...

  • 迢递嵩高下是指什么山

    迢递嵩高下是指什么山

    迢递嵩高下,山,,太室山,少室山,隐居,品种,北魏,峻极峰,数量,五指,寨山,名山,嵩山迢递嵩高下,归来且闭关句中已经提到嵩高,即嵩山,因嵩山别称嵩高山。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《归嵩山作》。“迢递嵩高下,归来且闭关。”照应题目。点明隐居主题。“迢递”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,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。“嵩高”,即嵩山。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,点出题目中的“嵩山”二字。“归来”,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,点出题目中的“归”字。“闭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