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鸡:千年奇观乡俗味浓
两汉以后,有关斗鸡的史事记载和诗赋歌咏,不绝于书。汉代王孙公子、富家子弟斗鸡走狗,成为一种社会风气,曾有三代帝王都喜欢养斗鸡。南齐郁林王喜好斗鸡,花数千倍价钱购买斗鸡。北齐幼主高恒擅长斗鸡走狗,还给斗鸡封官赐爵。
唐代是饲养斗鸡的鼎盛时期,「斗鸡皇帝」唐玄宗专门成立皇家鸡坊,每到节庆时,总要展示皇家斗鸡。有个玩斗鸡玩出息的小孩儿叫贾昌,深得唐玄宗赏识,被任命为「衣食龙武军」,召入宫中专职驯鸡,派五百小儿听他差遣,「金帛之赐,日到其家」。时人因此有斗鸡谣:「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,贾家小儿年十三,富贵荣华代不如。」对这一斗鸡盛况,陈鸿在《东城父老传》里有纪实性描述:「上之好之,民风尤甚。诸王世家、外戚家、贵主家、侯家,倾帑破产市鸡,以偿鸡值。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,贫者弄假鸡。」
宋明的斗鸡活动也不比盛唐差多少,尤以洛阳、东京(开封)斗鸡活动最为流行,乐此不疲者在宫廷、民间皆有。南宋时有人在临安的园林蒋苑中,专设斗鸡项目。而且,宋代对与斗鸡致胜之道的研究尤胜于昔。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有斗鸡专篇,对斗鸡之选种和培训有详细记载。明代时,有些地方的斗鸡徒还成立了社团,切磋交流斗鸡之培育和训练的经验。
历代文人骚客中也有不少斗鸡爱好者,他们不仅养鸡斗鸡,而且还写了许多关于斗鸡的华丽诗篇,三国曹植的《斗鸡篇》、刘桢的《斗鸡诗》、唐朝杜淹的《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》、韩愈的《斗鸡联句》、韩的《观斗鸡偶作》、明朝臧懋楯的《咏寒食斗鸡》、清朝李声振的《斗鸡》等都是其中名篇。历代画家们也不甘寂寞,明朝的文征明、南唐的梅行思、唐朝的阎立德都画过不少斗鸡画,敦煌壁画上也出现多幅斗鸡画面。古代斗鸡常被用作赌博,斗鸡赌徒们为了取胜,想尽办法。一是选择培育良种,如东周时的「羊沟巨鸡」、南北朝时的「寿光鸡」,皆以身高爪利、性猛善斗而冠绝一时。二是注重对斗鸡的训练,如《庄子.达生篇》中记载训鸡至「呆若木鸡」的境界,就是极生动的写照。三是借助装备和药物刺激,如《左传》记鲁国季氏斗鸡为取胜,给鸡距装上金属尖距,使攻击犀利;在鸡翼上撒芥粉,使对手因迷痛而无心恋战。东汉时,又有在鸡头上抹狐狸油的办法,令对手闻其味而逃避,这些外力助斗技术,多为后世沿袭。
斗鸡打斗的技法大致两种:一是嘴“叨”,如站门高咬、掐冠、叨下颔、左右叉脖、钻裆、撇翅。二是腿“打”,有打干腿、顶门腿、脑后腿、截腿、左右侧面腿之分。“打”很凶狠,俗称“三嘴不如一腿”,常常一腿就能将对手打昏在地。斗鸡分几个阶段:第一阶段称“荒盘”,这时两鸡动作灵敏劲头足,往往都不占便宜。此后为“稳盘”阶段,这时两斗鸡体力大减,往往飞打不起来,只能稳当地叨斗。再后来是“残盘”阶段,双方损失残重。至最后,一鸡卧地叫作“趴盘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里,斗鸡曾被当成「四旧」而取缔,近年来,随着传统民间节会活动的恢复,各地斗鸡游艺又见兴盛。一九八九年春节期间,中央电视台还转播了在山东兖州举办了首届斗鸡比赛,电视连续剧《孔子》中的斗鸡场面,即出自兖州乐凤斗鸡的表演。目前,内地斗鸡活动最活跃的有四个地方,菏泽斗鸡、吐鲁番斗鸡、漳州斗鸡、西双版纳斗鸡,并称为中国四大斗鸡。斗鸡活动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传承演进积淀着历史文化,是一项广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文化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