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知识

孟子为何为难梁惠王

孟子为何为难梁惠王

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,他不仅温故而知新,并且发挥创见,深造之以道,领悟得既正确又深刻,还能接着表达孔子思想在各方面的应用,使儒家形成完备的哲学体系。

司马迁说他读到《孟子》第一篇的第一段话,亦即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,他就废书而叹。我与他正好相反,不但不把书本阖起,反而急着想知道孟子如何 回答。接着,我的感受是惊喜连连,因为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,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,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,则为古今罕见。

首先,孟子与当时手握大权的诸侯见面时,当然明白这些诸侯想要的是什么,是富国强兵,是称霸天下。然而,他所提供的却是仁政。一个人怎能对牛弹琴而仍然 充满自信呢?这就有赖于口才了。孟子的口才来自丰富的学识与人生经历。他随口引述《诗经》与《书经》,显示出超强的记忆力。因为这些资料是大家都接受的古 代经典,所以具有高度的说服力。光是背诵不算什么,他还能灵活运用,把古典引入现实处境,让诸侯无言以对,只能茫茫然地点头认可。

孟子的仁政并非纯属理论,而是要从经济政策着手。对农业社会而言,百姓只要平安度日,得以养生送死无憾,然后加以适当的教育,提升人伦秩序的水平,国家自然 上轨道。要推行仁政,国君必须减轻赋税,照顾百姓,或者就抓紧四个字:与民偕乐。君民同心,天下怎能不治?孟子反复说明如何进行经济改革,但是并未引起诸 侯的共鸣。因为若要与民偕乐,则诸侯首先就得放弃作威作福的各种特权,还须克制好色、好勇、好货的无穷欲望,然后再经常听取孟子的教训。

孟子的教训其实很好听,因为十分生动。他实在喜欢说话,往往是国君提出一个问题,他就引申发挥为一篇演讲,让国君上了一课。孟子除了善于引述经典与史实之 外,还有创造格言的超凡能力。耳熟能详的就有守望相助、出尔反尔、缘木求鱼、左右逢源、操危虑患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。至于较 长的句子更是所在多有,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

但是,孟子光是以辩才取胜的吗?当然不是,他主要是靠圆熟的思想体系。他为什么再三强调仁者无敌?因为百姓归向仁者,是出于无法遏阻的天性。那么,人的 天性是什么?他在与国君以外的学者辩论时,才有机会讲明其中的道理。不过,自古以来,大多数人都被《孟子滕文公篇》的第一句话误导了。那就是孟子道性 善,言必称尧舜。先看言必称尧舜,这里的必字当然是过于夸张了。事实上,孟子讨论人性的几个段落,并未特别提及尧舜。然后,他所道的性善, 是人性本善吗?这是个更大的问题了。

孟子所说的是:人心有四端,从这四端引发、充扩、实践之后,才有仁、义、礼、智这四种确定的善出现。因此,他一再使用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,水 无有不下等比喻来描写人性,意思是要肯定:人性是一种动态的力量。人只要真诚自觉(思则得之),立即会发现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,要求自己行善。我称此一 说法为人性向善。把握这一点,才能明白孟子谈修养、谈养气、谈知言、谈政治经济、谈治国平天下的一切理论。确立了这一点,人生重心立即由外转向内,人 生价值也随着主体而确立,但是孟子并不因此而忽略天。人生快乐自然不待外求,孟子清楚地说: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孔子弟子中为人好学不迁怒指的是谁

    孔子弟子中为人好学不迁怒指的是谁

    孔子,弟子,,公元前,赞其,曲阜市,孔子,和睦,城东,山前,曹姓,春秋,颜庙,颜回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,终生师事之,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。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,赞其好学仁人。颜回素以德行著称,严格按照孔子关于“仁”“礼”的要求,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。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。颜回简介颜回(公元前521年—公元前481年),曹姓,颜氏,名回,字子渊,鲁国都城人(今山东曲阜市),居陋巷(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,颜庙所在之地)尊称复圣颜子,...

  •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国王吗

   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国王吗

    孔子的先祖,商朝的国王,,王室,孔子,春秋,做过,王封,大夫,子孙,仲尼,附属,学习,是殷商王室后裔孔子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(今河南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后裔。周灭商后,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、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,建都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一带。微子启死后,其弟微仲即...

  •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什么

   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什么

    孔子,学费,,肉干,学校,礼物,束脩,老人,炒豆腐,老百姓,天吃,带孩子,抹匀,十条肉干孔子收的学费是十条肉干。从《论语·述而篇》可以看出:子曰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束脩就是十条干肉。孔子说:“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,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。”后来,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“束脩”。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,并由国家明确规定,不过礼物的轻重,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。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,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,束脩的致...

  • 孔子克己复礼的礼指什么

    孔子克己复礼的礼指什么

    孔子克己复礼,礼,,中国,孔子,日本,有什么,机会,越南,回叫,天纵,春秋,前几天,礼法孔子克己复礼的礼指礼法。儒家的本质是人乘宗教,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和不饮酒。此处礼应该是对应不邪淫。从儒家本身的理论说,礼是礼法,即戒律本称呼。不杀生为礼,尊敬他人为礼,爱护弱小为礼。守护正法为礼,为何,礼为戒律,衣冠。孔子孔子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(今中国山东曲阜)人,...

  • 孟子是哪个时期的?

    孟子是哪个时期的?

    孟子,时期,,公元前,时代,继承,财富,东周,初期,各国,格局,孟子,运动,战国时期孟子(约公元前372年—公元前289年),名轲,一说字子舆或子车(参见“人物争议-表字”目录),邹国(今山东邹城东南)人。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孔子之后、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孟子宣扬“仁政”,最早提出“民贵君轻”思想,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“道统”的人物,元朝追封为“亚圣”。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,提出了“仁...

  • 不舍昼夜的舍是什么意思

    不舍昼夜的舍是什么意思

    春秋,孔子,不舍昼夜,论语,弟子,不舍昼夜的舍是放弃的意思。出自春秋·孔子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论语,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,成书于战国前期。全书共20篇492章,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...

  • 举手无措是什么意思

    举手无措是什么意思

    治理,论语,孔子,举动,无措,举手无措意思是举动不知如何应付,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。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。《论语·子路》是出自《论语》的文章,共有30篇,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,孔子的教育思想,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,以及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。其中著名的文句有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;“欲速则不达”;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”;“居处恭、执事敬、与人忠”;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;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;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...

  • 《论语》中孔子曰: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:友直,友谅友多闻,益矣

    《论语》中孔子曰: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:友直,友谅友多闻,益矣

    知识,多闻,论语,孔子,三友,《论语》中“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:友直,友谅友多闻,益矣;友 便辟气友善柔气友便侫,损矣。””这句话中的“便侫”是什么意思?这句话中的便侫:惯于花言巧语。...

  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什么意思

 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什么意思

    知识,不舍昼夜,逝者如斯,论语,孔子,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” 出自于 《论语子罕篇》。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、汹涌向前的河水说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意思是: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,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。...

  • 孔子信命吗?

    孔子信命吗?

    继承,支持,地接,核心,疾病,孔子信命吗?孔子之前,中国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思想传统,即认为 天、上帝或天命等是世界的最高主宰,它不仅决定着个人的生死 寿夭、穷通祸福,而且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盛衰。这种天命观念, 可以说是夏、商、周三代思想中的核心观念。以继承三代文化为己任的孔子,自觉地接受了这个传统,相 信有命(天命、命运)的存在。比如,当有人以向“奥”(屋内西南 角的神)、“灶”(灶君司命)二神祈福作比喻,说明是巴结国君还 是巴结受国君宠幸...

  •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

   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

    核心,崩溃,知识,博爱,利益,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以“仁”为核心,以“和谐”为目标        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,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,融洽相处;实现‘仁’要做到待人宽容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.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“克己复礼”.       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,也就是做国家管理者最高的道德就是爱每个人,现在称为博爱.由仁则生义,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.由义生礼,也就是国家制度、官吏行为规范.这是自黄帝以来华...

  •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的人是谁

   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的人是谁

    孔子庙,知识,孔子,万世师表,的人,孔子。孔子人格伟大至公无我,是教育家、哲学家亦是政治家,是古今全世界教师的表率.清圣祖曾以「万世师表」四字题孔子庙的匾额,后世遂以此专称孔子. 赞美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师,万世人伦之表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