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知识

《野望》作者是谁

《野望》作者是谁

王绩

《野望》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诗作。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,在闲逸的情调中,带着几分彷徨,孤独和苦闷,是王绩的代表作,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。首联借“徙倚”的动作和“欲何依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;颔联写树写山,一派安详宁静;颈联中用几个动词“驱”“返”“带”“归”进行动态式的描写,以动衬静;尾联借典抒情,情景交融。全诗言辞自然流畅,风格朴素清新,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,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。

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。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,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,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。到初唐的沈佺期、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,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。而早于沈、宋六十余年的王绩,已经能写出《野望》这样成熟的律诗,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。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,中间两联写景,经过情──景──情这一反复,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。

王绩

王绩,字无功,号东皋子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隋末举孝廉,除秘书正字。不乐在朝,辞疾,复授扬州六合丞。时天下大乱,弃官还故乡。唐武德中,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。贞观初,以疾罢归河渚间,躬耕东皋,自号“东皋子”。性简傲,嗜酒,能饮五斗,自作《五斗先生传》 ,撰 《酒经》 、《酒谱》 。其诗近而不浅,质而不俗,真率疏放,有旷怀高致,直追魏晋高风。律体滥觞于六朝,而成型于隋唐之际,无功实为先声。

野望

朝代:唐代

作者:王绩

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
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
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

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

译文

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,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。

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,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。

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,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。

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,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!

相关推荐

  •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是?

   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是?

   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,诗人,,开元,隐居,山水田园,辋川,漫游,山居,情趣,岘山,鹿门山,滴清,孟浩然,王维唐诗到玄宗开元、天宝年间,进入了全盛时期。这时诗坛出现了两大诗派,即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。前者有王维、孟浩然、储光羲、裴迪、常建、丘为、祖咏等人,而孟浩然、王维则是此诗派的领军人物。孟浩然,名浩,字浩然,号孟山人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因他未曾入仕,又称之为“孟山人”。孟浩然生当盛唐,早年...

  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谁写的

  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谁写的

  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,,瀑布,银河,庐山瀑布,风景,隐居,庐山,第一,生发,动态,第三,李白望庐山瀑布作者:唐·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《望庐山瀑布水二首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180卷。其一为五言古诗,其二为七言绝句。赏析“遥看瀑布挂前川”,前四字是点题。“挂前川”,这是“望”的第一眼形象,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。“挂”字...

  • “微云淡河叹,疏雨滴梧桐”这两句词是谁的

    “微云淡河叹,疏雨滴梧桐”这两句词是谁的

    “微云淡河叹,疏雨滴梧桐”,作者,,梧桐,隐居,游长安,湿寒,岳阳,作用,南山,滴清,听觉,台北,孟浩然“微云淡河叹,疏雨滴梧桐”这两句词是孟浩然的。微云、河汉、疏雨、梧桐,均是平常之物,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,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。“淡”、“滴”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,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。他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芳,就是因为表现出了他自己人生境界。 古人说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真正的诗歌...

  •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?

   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?

    不为五斗米折腰,科普,,隐居,五柳,采菊东篱,喝酒,南山,隆安,没过多久,十多天,武昌,小儿,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通常用来比喻有骨气,清高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晋书陶潜传》中的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”,而陶渊明,字元亮,晚年更名潜,别号五柳先生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,也被称为“田园诗派的鼻祖”,早年陶渊明也曾追求仕途,然而他的官职最高只做到县令,这与他不愿阿谀奉承也有很大关系。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他任职彭...

  • 普陀是佛教哪个宗派

    普陀是佛教哪个宗派

    普陀,佛教,宗派,,寺庙,禅寺,印度,华严,洛迦,岑山,三大寺,几次,隐居,风景,华严宗派普陀是佛教华严宗派,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;宇宙万法、有为无为、色心缘起时,互相依持,相即相入,圆融无碍,如因陀罗网,重重无尽;并用四法界、六相、十玄等法门,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。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,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;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,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,最终超越生死和苦、断尽一切烦恼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