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纸多少克
70克
一张标准的A4纸有:4.366克/张和4.9896克/张。一张国内A4纸的克重有70g/m²和80g/m²,最常用的是70g/m²。70克就是每平方米纸有70克重,一张A4纸的规格为210×297(mm)。
纸的克数是指一张全纸的重量,大度纸指国际规定889×1194(mm)的全纸,大16开为210×297(mm),与A4的尺寸是一样的。复印纸采用的是A度纸,它的全纸尺寸是841×1189(mm),正好分成16张A4纸。
造的起源
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,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,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,剩下的恶茧、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。漂絮完毕,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。当漂絮的次数多了,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,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,可用于书写。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,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。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,纸是用以书写、印刷、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。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,在网上交错的组合,初步脱水,再经压缩、烘干而成。
公元2世纪的蔡伦造纸,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。
然而纸的出现远比这个要早,蔡伦最大的功绩是改进了造纸术,蔡伦的改进使得材料更为便宜易得,制作方法更为简便,易于推广。
但是由于造纸的工艺毕竟有限,直到唐朝,他们所用的纸都是非常短小的。
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高7寸1分,《中秋帖》8寸4分。《兰亭序》高7寸左右,算是比较大的了。
到了唐代,纸的宽度还是无法做宽,但是能将其做的更长,纸往往做成狭长的手卷形。
东晋末年到唐朝初年,流行一种麻做的硬黄纸,因为麻的纤维比较长,能将纸做的更大。这种纸比较厚,做好之后用蜡来染。写字的时候不透墨,毛笔纤毫毕现。
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书法,都是用这种纸摹出来的。
晋唐还有楮皮纸、茧纸、苔纸等,都是比较厚,很硬的纸。
较厚、很硬,这点很重要,并不是他们做不出薄的纸来,这和当时的书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,直接影响到书法的笔法。这个下一节细说,我们继续梳理书写纸的发展脉络。
宋元时期造纸技术更加成熟,可以说是登峰造极。以前名纸,无不仿造,尤以澄心堂纸为最佳,宋代的许多著名书画家多用此纸。除此之外,张有自造纸也很有名。至于笺纸、匹纸、各色笺纸和藏经纸更是名目繁多,不可屈数。
元代造纸中之特异者,有白鹿纸、黄麻纸、铅山纸、常山纸、英山纸、观音纸、清江纸、上虞纸,笺纸则有彩色粉笺、蜡笺、黄笺、花笺、罗纹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