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,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,与薅草锣鼓近似。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,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,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、纤夫号子,也有别于广泛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。
南溪号子流传于黔江区的高山、峡谷、深沟地带的土家族和苗族群众中,众人合唱,声调高昂,雄浑壮阔。演唱不分场合、地点,当地人逢红白喜事,常钟情于此。南溪号子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,无伴奏乐器,多以情歌为主,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,没有文字记录,爱唱山歌的人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,往往是一首山歌开始由一个人唱,大家喜欢自然就会在人群中传唱。南溪号子的唱腔和唱法比较固定,唱腔主要有大板腔、九道拐、三台声、打闹台、南河号、喇叭号等十余种。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唱,两人或三人唱高音,三人或更多的人唱低音,众人帮腔,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、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音。一首号子多为4句,一句7个字,中间有大量衬词。如“新打船儿下余渡,余渡有个两夫妇,生下幺姑一尺五;六幺妹生下地,团团转转把媒提,幺妹还在娘怀里。”
武陵山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培育了土家人粗犷、豪放的性格特征,也造就了其浓郁的民族文化——南溪号子。南溪号子深受人民群众喜爱,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、地理、民间传说,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。它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。但现在整个黔江区能唱南溪号子的不到十人,且都年事已高,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唱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