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知识

端午节食俗

端午节食俗

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,应属西汉的“枭羹”。《史记》“武帝本纪”注引如淳言:“汉使东郡送枭,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。以恶鸟,故食之”。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,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。剉是端午的主角-粽子,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。一直要到晋朝,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。《风土记》:“五月五日,与夏至同,……先此二节一日,又以菰叶裹黏米,杂以粟,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。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,称为“龟”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,随即销声匿迹。只有《风土记》中称为“角黍”的粽子,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,千百年来,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。 从《风土记》中记载的作法看来,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,除了粟子以外,不添加其余馅料。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,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,不论是造型或内容,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。 先就造型而言,各地的粽子有三角、四角锥形、枕头形、小宝塔形、圆棒形等。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,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。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,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,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。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。苇叶叶片细长而窄,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。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,有达二、三斤的巨型兜粽,也有小巧玲珑,长不及两寸的甜粽。 就口味而言,粽子馅荤素兼具,有甜有咸。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,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。料的内容,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。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: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,蒸熟以蘸糖吃。另一种是小枣粽,馅心以小枣、果脯为主。第三种是豆沙粽,比较少见。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,馅料用的是红枣。蒸熟之,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,有人美其名为“黄金裹玛瑙”。 浙江的湖州粽子,米质香软,分为咸甜种。咸的以新鲜猪肉,浸泡上等酱油。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。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。上面加一块猪板油。蒸熟,猪油融入豆沙,十分香滑适口,“五芳斋”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。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,有八宝粽、鸡肉粽、豆沙粽、鲜肉粽等,各具特色。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。先将糯米、红豆浸泡半日,加入花椒面、川盐及少许腊肉丁、包成四角的小粽。以大火煮三个小时,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。吃起来外焦里嫩,颇具风味。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,特点是圆棒形、粗如手臂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。甜的有莲蓉、豆沙、栗蓉、枣泥;咸的有咸肉、烧鸡、蛋黄、甘贝、冬菇、绿豆、叉烧等。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、肉粽和豆粽。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。兼具粘、软、滑的特色。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。肉粽的材料有卤肉、香菇、蛋黄、虾米、笋乾等。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。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,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,配上糯米裹成。蒸熟,豆香扑鼻,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

  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

    史记,,著作,中国,史公,史记,历代,下至,经济,世界,风俗,帝王,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是中国第一部“纪传体”通史。简单来说纪传体就是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形式,其中皇帝的传记被称为“纪”,一般人的传记被称为“传”,因此合称为“纪传体”。从体裁形式上来看,纪传体是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书志、史表、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。《史记》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,它记录了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,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。《史记》的作者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,《...

  • 刑部相当于现代的什么部门

    刑部相当于现代的什么部门

    刑部,现代,部门,,尚书,部门,大理寺,大明,都察院,作用,维护,百官,刑部,东厂,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刑部,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。除了三省六部还有一个大理寺: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,掌刑狱案件审理,长官名为大理寺卿,位九卿之列。秦汉为廷尉,北齐为大理寺,历代因之,明清时期与刑部、都察院并称为“三法司”。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,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,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。刑部尚书虽然不属于宰相级别的大臣,但也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...

  • 粽叶要煮过才能包吗

    粽叶要煮过才能包吗

    粽叶,包粽子,,箬叶,粽子,功效,包粽子,生长,用于,多种,粽巴叶,根茎,蜘蛛抱蛋,不一定粽叶不—定要煮过才能包,没煮过的粽叶也可以直接用来包粽子。只要将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粽叶轻轻刷洗干净,并且漂洗几遍之后放进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,即可用来包粽子;或者也可以将粽叶洗净后放入沸水锅中煮2-3分钟,捞出沥干水分后使用。粽叶是“端午节”节日那天所食用的食物“粽子”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。粽子古称“角黍”“筒粽”,由粽叶包裹糯米或以添加辅料煮制而成。粽...

  • 赵光义把皇位传给了谁呀

    赵光义把皇位传给了谁呀

    赵光义,皇位,,长子,继承,第三,身份,人为,身体,衰弱,二是,百官,要平,赵恒赵光义去世后,其三子赵恒继承了皇位。赵光义一共有9个儿子,话说如果按照古代的长子继承权制度,皇位应该由长子赵元佐继承,就算赵元佐不能胜任,还有二子赵元佑呢,而且赵恒无功无过,资质平庸,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选择了既非长子,也不是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来继承了王位呢?其实这件事,对于赵光义来说,是个意外,对于赵恒来说,却是个惊喜,真的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。995年,...

  •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哪场战争?

   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哪场战争?

    七百里驱十五日,战争,,山下,方法,山头,英雄,紧张,一九六,精神,语言,苏区,颂歌,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“七百里驱十五日”描写的是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的战斗场面。第二次大“围剿”指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蒋介石对红一方面军发动的第二次“围剿”,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红一方面军获胜。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。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《渔家傲·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》。原文白云山头云欲立,白云山下呼声急,枯木朽株齐努力。枪林逼,飞将军自...

  • 苟富贵勿相忘下一句怎么接

    苟富贵勿相忘下一句怎么接

    苟富贵勿相忘,,日我,富贵,贫贱,伙计,同伴,无相,史记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,命运,思想,若贫贱,勿志移。这句话出自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,应该译为“有朝一日我富贵了,不会忘记大伙”。苟富贵勿相忘的由来:陈胜为人佣耕时对同伴说:苟富贵,无相忘,同伴都笑他没这个命。后来陈胜真的成了王,一起种田的老伙计记得他“苟富贵无相忘”的话,就去找他。陈王却把老伙计给杀了,“由是无亲陈王者。”陈涉在与人佣耕时,“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”,流露出不甘命运安排的思想...

  • 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什么意思

    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什么意思

    郑列,史记,招之即来,挥之,即来,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意思:叫他来就来,叫他走就走。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任意使唤。也作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出自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。《史记》是二十四史之一,最初称为《太史公书》或《太史公记》、《太史记》,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太初元年,司马迁开始了《太史公书》即后来被称为《史记》的史书创作。该著作前...

  • 武则天是在什么年代称帝?

    武则天是在什么年代称帝?

    上表,初元,百官,沙门,三日,武则天是在什么年代称帝?天授元年(公元690年)九月,武则天登基称帝,改国号唐为周。武则天(公元624~705年),井州文水(今山西省文水东)人,唐高宗永徽六年(公元655年)被立为皇后,参与政事,后自立为帝。她通文史,多权谋,开创殿试制度,亲自考政期间,对唐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  自高宗死后,武后临朝听政,并废中宗李显,立睿宗李旦为帝。天授元年(公元690年)七月,武后的亲信法明、怀义和尚等1...

  • 十八路诸侯麾下都有哪些猛将

    十八路诸侯麾下都有哪些猛将

    第十,第六,东郡,第五,河内郡,十八路诸侯麾下都有哪些猛将十八路诸侯指的是:第一镇,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。  第二镇,冀州刺史韩馥。  第三镇,豫州刺史孔伷。  第四镇,兖州刺史刘岱。  第五镇,河内郡太守王匡。  第六镇,陈留太守张邈。  第七镇,东郡太守乔瑁。  第八镇,山阳太守袁遗。  第九镇,济北相鲍信。  第十镇,北海太守孔融。  第十一镇,广陵太守张超。  第十二镇,徐州刺史陶谦。  第十三镇,西凉太守马腾。  第十四镇,北平太守...

  • 急求形容“地位高的成语?用来形容:如:一个地位高”的

    急求形容“地位高的成语?用来形容:如:一个地位高”的

    位高,多指,知识,百官,解释,用来形容:如:一个“地位高”的老师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 解释: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。 出处: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惟圣人能行之。” 《意林》卷一引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 惟圣人能行之。”《汉书·萧何传》:“夫能诎于一人之下,而信于万乘之上者,汤武是也。”一人,谓天子;万人,谓百官。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。 高不可攀 发 音 gāo bù kě pān 释 义 攀: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...

  • <史记淮阴侯列传>的翻译(从&#034;信知汉王畏恶其能...

    <史记淮阴侯列传>的翻译(从&#034;信知汉王畏恶其能...

    控制,能不,知识,能力,过能,的翻译(从"信知汉王畏恶其能......非人力也")信知汉王畏恶其能,常称病不朝从。信由此日怨望,居常鞅鞅,羞与绛灌等列。信尝过樊将军哙,哙跪拜送迎,言称臣,曰:"大王乃肯临臣:"信出门笑曰:"生乃与哙等为伍!"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,各有差。上问曰:"如我,能将几何 "信曰:"陛下不过能将十万。"上曰:"于君何如 "曰:"臣多多而益善耳。"上笑曰:"多多益善,何为为我禽 "信曰:"陛下不能...

  • “尺有所长,寸有所短”出自?

    “尺有所长,寸有所短”出自?

    知识,史记,所长,爱问,人知,“尺有所长,寸有所短”出自: 史记...